◎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儒学将在明体达用中复兴 儒学逐渐进入世界主流文化,成为国际政治与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话语,在文明对话、民族和解、政治谈判中,发挥显著作用。
这体现在being到现在还没有定于一尊的翻译。【作者简介】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Ding Yun,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进入专题: 标识性概念 。
在这个意义上,道体学具有存在论或者本体论给出问题,不承诺答案的优点。以上就是我围绕中国哲学传统可能的标识性概念的简单汇报。这种划界与自觉当然取决于对他异性的认识。西学的优良传统是可以为中国哲学所用的,用拙文《论心性》里的话说,是可以征用的。晚明气论的重要贡献是从心转出气,再用气吸纳阳明学的心。
第二,道体是中国哲学史里固有的概念。道体学作为太一学是可以涵摄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闫巧生:《和同论的历史演变》)晏婴还指出和与同异,只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是相济相成的,所以君应该采纳不同的意见,容纳不同的观点,防止偏执于一端。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基础的道德准则,笔者在这里简要列举一二: 比如,孔子提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一种声音,如果只有一个单独的音调,那是噪声。
于是,他问史伯怎样能够避免这样的灾难。周幽王在国家治理上专信佞臣虢石父,排斥周宣王时的正直大臣。
晏婴继续说:君臣关系,也如制作羹那样,国君认为可以的言行中必有错误的成分,臣下要指出其错误,使国君改正。从此,和之与否,成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尧、舜等上古帝王就用和的思想来治国理政,之后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及其弟子进行了系统阐发,遂正式确立。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还有一条关于和的理论,是孔子弟子有子说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真正到了犬戎发兵,直扑镐京时,周幽王再放烽火,却没有一个诸侯来救他了。(胡静:《论孔子思想中的和》)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平日里,孔子与人一起唱歌时,如果歌曲很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己和声而歌。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简单加合在一起,结果只能是被抛弃。
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诸侯们渐渐再也不来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晏婴反驳:梁丘据与您是‘同,‘和与‘同有差别。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达到平衡,这叫作和,只有这样,才能使万物丰盛而成长起来。
到了孔子,他和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和的认识,通过系统梳理和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先民们认为,只有天地有序,顺物之性,才能获得自然恩泽,并成就事功。不可否认,有子和为贵这一说法的明确提出,是受到了孔子贵和思想的深刻影响。就是说,和谐才能创造事物,同一是不能连续持久存在的。君子吃了,就会心平气和。经他安抚,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
境内和平安定,国家便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不难发现,从西周末年至春秋这一历史时期,各家各派越发关注对和的研究。
褒姒很漂亮,但是整天愁眉不展,就是不肯一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和为贵思想的明确提出,留待下文探讨。
关于幽王,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胡静:《论孔子思想中的和》)其中,有四条是孔子亲口说出,或者是其弟子描述孔子气象时的用语: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龢的本义是指从三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以便调和各种音响。孟子认为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人心向背,只要国家内部人民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一种东西,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不是美色。意思是说,尧帝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只有这样才能政事平和,百姓没有争斗之心。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和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分析。齐国大夫晏婴曾围绕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这一问题,对和与同的区别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的在在处处,和为贵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思维习惯之一。齐景公有一次打猎后回到遄台,景公的近臣梁丘据(字子犹)也驾车飞奔来到了遄台。
此外,在五经之中,还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厨师调制味道,使其咸淡可口,酸甜适中。进入专题: 和为贵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于是便有了孔子弟子有子在谈论礼的问题时,说出的流传千古的话语:礼之用,和为贵。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笔者认为,追根溯源,和为贵思想功不可没。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三、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明确提出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和的理论,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主张。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7: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6:5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48天狐定制
2025-04-05 16:3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19天狐定制
2025-04-05 16:18天狐定制
2025-04-05 15:58天狐定制
2025-04-05 15:52天狐定制
2025-04-05 15:16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